在3G时代,整个产业链已经被运营商主导。时下国产手机品牌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预装,主要有三个渠道:第一种即与运营商合作定制,运营商将相关应用预装进定制手机内绑定;第二种是手机出厂时,手机厂商自己预装应用程序,一般是将应用程序内置入手机系统内,从而使消费者难以删除;第三种方式便是销售商与厂商合作,以渠道推广作为筹码,或后期刷机预装应用程序。运营商挟其优势,将庞大的销售量作为一种推销渠道,将多种应用软件预装进定制机内,以开拓增值业务。附着在这一过程中的,还有众多利益吸食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条隐身于手机屏幕内的“食费”利益链。
工信部今年4月11日发布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11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手机预装软件窃取隐私等现象将遭遏制。根据工信部的规定,生产企业不得在移动终端中预置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用户安装具有以下性质的应用软件: (一)含有恶意代码的; (二)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 (三)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的; (四)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禁止信息内容的; (五)其他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 同时通知规定,获得进网许可证后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发生较大功能变化或者新增预置应用软件的,生产企业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 在“应用为王”的智能手机时代,大多数用户遭到了手机预装软件的“绑架”。当下,十几款应用软件预装在安卓手机中成为常态。预装软件在国内已形成一条庞大的黑色产业利益链,覆盖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各级经销商、应用软件提供商、渠道推广商等等。事实上,在技术层面斩断这条产业链并无难度,但是相关方面对整治预装软件乱象并无直接的驱动力和积极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普遍诟病的症结问题在于,预装软件无法卸载,预装软件中存在恶意扣费、窃取用户隐私信息等安全隐患。
专家认为,在手机软件预装的问题上手机生产经营企业应该自律,应该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和使用感受,大量被预装的软件依然会出现在用户的手机中,依然可能消耗流量浪费资费,依然可能带来恶意吸费、泄露隐私等安全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机行业的监管部门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出台更为严格更加有效的监管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手机预装软件乱象要想根除,取决于政府的整治决心与监管惩罚力度有多大。如果对手机厂商提出严格的要求,驱使厂商去整肃各级渠道,加之运营商的有力配合,方能真正使消费者免除预装软件泛滥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