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以前老师带我们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到展览台上有好多精美细致的雕塑品,旁边写着:我有两个忠实的助手,一个是我的耐心,另一个就是我的双手。 ——蒙田【法】
后来才知道艺术家要完成一个作品,所投注的心思还有精力是常人所不知道的,不仅这样,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态度!
做人要有态度,做产品自然也要有态度。李宗盛在「致匠心」里提到: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
学习艺术家,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做属于我的产品--APP呢?
1. 把产品APP作为一件艺术品
了解一个人的最佳的方法,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你或许对产品有特别深刻的理解,介绍两三个小时也绝非难事,但假如没有作品,或许作品很一般,不禁会让人怀疑你到底有没有货?
艺术品是需要打磨的。光是交互和设计上的细节就满足打磨一阵的。由于刚开始策划产品时,总会疏忽遗漏的地方,或许效果出来后有不如意的地方。关于这些能够优化的点的态度很重要,有不少做产品的通常会在这一步妥协,理由是:先放上去,然后再迭代。在我看来,这跟把文章放到Instapaper里相同,read it later = read it never。就像明晓得一碗饭里藏着一只小强的嫩腿,但由于拿出来太费事,就直接端给用户吃一样。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用户,对自己也如此。
2. 重视数据
一直以来,数据都是用来做参考,所以首先要有数据。在开发嘉兴App的过程中,咱们发现「事件」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源,所以埋了60多个点,尽能够覆盖到一切可测点,同时又不至于太细。
有了数据以后,怎么看数据也是一门小学识。这儿牵扯到另一个特质,不仅仅是在做产品上,更应该在生活上--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才会去追问为啥导航栏按钮的点击次数显着大于长按,为啥双击的运用频率那么高,为啥在瀑布流页面很少会有人长按,为啥大家不愿意去点采集所在的画板等等。
要根据数据推测可能的原因,这样才能有优化的方向。数据高了要晓得为啥会高,低了是因为这个功能本身就没几个人会用,还是因为没做好导致的,都要去想。当看到数据背面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发布新版后,看到数据变好了,这种快感也只需亲身经历才干体会吧。
3. 测验多种方案,找到最优解
在原型期间尤其如此。苹果在WWDC 2017上,还搬出了他们内部做App的流程:prototyping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十分值得一看。里边说到了三点:Make fake apps;Show people;Learn from their feedback。
4. 体验各类优质App
记得刚刚开始做嘉兴APP的的时候,通常手机里装了满屏的App,那时候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去体会各类优质的App,从下载下来那一刻就开始,甚至下载之前就可以琢磨:为什么会下这个App?从哪里得知的?它是做什么的?评价如何?
然后看着这个icon,它传达了什么意思?是否简洁?进去之后的启动页是如何的?启动速度是否够快?引导页有什么特点?我看着这些引导页的感受是什么?第一个页面是否吸引我?是否知道该如何操作?有哪些地方觉得特别贴心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的?为什么这个按钮要放在这里?为什么信息要这么布局等等。
所以要完整细致地体验一个App其实是很费精力的,只有多去使用这样的App,才能提升自己的品味,找到做一款优质App的感觉。我们使用苹果的产品的原因之一是,它能把复杂的电脑技术变得让人容易理解,非常自然,从中也能得到些许启发。
5. 不要过多的寄托于推广
或许很多人会跟我一样,埋怨自己的APP产品下载量少是因为缺少推广渠道,往往抱着只要利用***推一下,下载量就会爆发式的猛增,活跃度也会跟着上来的心态。跟出身贫寒,饱受贫穷之苦的人觉得只要有了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想法如出一辙。认真想想,事实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虽然下载量少,但是至少还有下载量,说明有用户使用,有市场的存在。应该考虑的是他们是否有在用,用的是否舒服,是否解决了他们的某个问题,自己的产品用起来是否足够简单等等,宁愿让50个忠实用户愉快地使用自己的产品,而不是通过推广让1000个人知道了,结果只有50个人在用。
6.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张小龙说,产品经理就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那么这个人必须要懂得足够多,才有资格站在那里。这不是看几本产品相关的书就可以的,那样就真的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了。虽不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有些领域的知识还是最好知道点,比如心理学、设计、统计学、编程、商业等等,在做决策时心里能更有底一些,沟通时也会更流畅。
7. 不拘泥于不该纠结的细节
或许大部分人认为“捉细节”是一种良好品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此,但有时候也要适度避免陷入这个误区。比如 Google 设计团队不能决定两种蓝色可以选哪一种,而必须要用41种辅助颜色来证明哪个蓝色表现更好。或者把一个边界调整3~4个像素,也被要求用数据来证明这种调整的必要性。这些都属于「不该扣的细节」,比这更重要,更有意思的事情还有很多。
以上是小编做了一段时间的APP开发者总结的一点点小经验,跟大家分享。